








分享本版内容请扫二维码(见报当日8时更新)
编者按
4月22日,是世界地球日。在海南岛,这片被碧海蓝天、热带雨林与红树林湿地环抱的土地,正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深刻内涵。本期地理海南,我们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。
拂晓时分,一声声清亮的啼鸣,划破了霸王岭山野密林间的寂静。海南长臂猿在树冠间快速移动,穿梭在热带雨林之间。
海南长臂猿是仅分布在我国海南岛的特有物种,也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、原真性的指示物种。最新数据显示,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从2019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时的4群30只增至7群42只。
种群数量稳定增长,栖息地面积也在扩大。目前,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已达3万亩,完成栖息地修复4600亩。
俗话说“靠山吃山”,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的村民曾经也用自己的方式“吃山”——上山打猎,砍树种山兰稻。但这不但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大变化,反而给这里的生态平衡带来一定影响。
如今,王下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,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势风貌和自然生态资源,让老百姓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曾经的儋州新英湾也有一段“靠海吃海”的历史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,新英湾附近村子的村民搞养殖,一度人进湿地退。无序养殖产生的废水也影响了新英湾的水质,就连来过冬的候鸟也减少了。
如今的新英湾河畔密林绿意盎然,成百上千只鸟儿飞翔在天空,蔚为壮观。目前,新英湾共监测发现202种鸟类,黑脸琵鹭、勺嘴鹬等国家一级、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9种,每年越冬的候鸟超过6000只。
在海南,红树林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。红树林生长在水陆交界处,是保护海岸线的天然屏障。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。自2013年以来,东寨港通过立法保护、环境整治、退塘还林、生态修复等多种方式,累计恢复种植红树林4655亩。东寨港还是越冬水鸟钟爱的栖息地,黑脸琵鹭、勺嘴鹬、黄胸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也是东寨港的“常客”。目前监测记录到的鸟类品种已经有230种。
三亚市北部的蜈支洲岛,一度由于渔业捕捞、陆源污染以及水产养殖等影响,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,珊瑚覆盖率下降。
多年来,蜈支洲岛管理人员定期清理海洋垃圾、开展珊瑚修复、增殖放流以及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多管齐下,力求恢复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。同时,岛上实施了严格的环保管控措施。目前,蜈支洲岛海域已修复3.5万多株珊瑚,修复面积近5万平方米,为鱼类等海洋生物的聚集、繁殖、生长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地。
我们欣喜地看到,湿地面积不断增加,生物栖息地越来越宽广。我们能经常邂逅生机勃勃的“精灵” 们,听大地上万物的独特欢歌——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“最美交响曲”。
总策划:牛晓民
执行策划:曹健 张杰 于伟慧
统筹:王凯 宋国强 丁静
文案/主编:吴维杨
版式设计:张少华 孙发强
检校:叶健升 符发
海南日报新媒体视觉中心 海南省图片社 联合出品